找到相关内容254篇,用时61毫秒. ·把佛教导航设为主页
  • 《百喻经》及其故事研究

    本身就寄托了丰富的人生哲理与生活智慧,值得细细咀嚼品味。就宗教的教诫而言,此部分才是经典撰集的目的所在,因此,教诫的内容涉及了佛教的思想内涵,也提示了经典所欲训示或教勉的对象。  由于《百喻经》在文学... 《敦煌丛刊初集(十一):苏俄所劫敦煌卷子目录一》黄永武主编,台北:新文丰,1985年  三、专书及论著  (一)《百喻经》坊刻本与译注类  《凡夫俗子——百喻经里的佛教智慧》黄明城,台南:法喜出版社...

    洪梅珍

    |佛学论文|因明|五明|

    http://www.fjdh.cn/wumin/2009/04/21232463671.html
  • 禅对山水画形成的影响(1)

    开始传播的大乘般若学。般若作为佛教智慧的同义语,给当时的人物品藻打下了深深的时代印记。作为传统理想人格标志的“神”,已从单纯伦理道德的含义转变为浸透着形而上意义的个体才能、智慧的象征,同时,还含有...玄学的审美理想,那么,“隐几忘言之状”,则是要透过有限的形,去探测这位著名佛教居士心灵的“神”,这“神”已不是中国传统的道德善恶,也不局限于玄学的超然人生,而是一种能表现这位令众菩萨敬畏,神通广大,智慧...

    不详

    |佛学论文|因明|五明|

    http://www.fjdh.cn/wumin/2009/04/21282563877.html
  • 禅教合一的生活禅

    合一 教证 祖证 融合特色   生活禅是当代中国大陆佛教深化人间佛教的一个重要且影响日益扩大的禅法理论和修行体系,依照其倡导者净慧法师的叙述,生活禅是这样一种禅法:“将禅的精神、禅的智慧...  自心净土,经中提出了著名的观点:心净则佛土净。“若菩萨欲得净土,当净其心,随其心净,则佛土净。”心净则众生净,众生净则佛土净。不论是何种佛教修行、佛教智慧,都能成就佛国净土...

    董群

    佛学论文|因明|五明

    http://www.fjdh.cn/wumin/2009/04/21284963886.html
  • 任继愈:汉唐佛教思想论集(5)

    无知”的说法。般若一词是印度佛教专用名词的音译。它是一种智慧,但不同于人们习惯理解的智慧。因为人们习惯的智慧用于认识、分析现实世界,与生活经验是一致的,承认主客观的存在,承认逻辑思维、推理作用。佛教的般若不是用来认识现实世界的,它是一种神秘的直观,译作智慧容易引起误解,不符合佛教的宗教哲学原义。僧肇和一些著名僧人都认为在中国语言里没有相当于印度般若的观念,主张不译。著名的翻译家玄奘曾提出“五不翻”的...

    任继愈

    |佛学论文|因明|五明|

    http://www.fjdh.cn/wumin/2009/04/21470964794.html
  • 慧能禅学的经论依据

    于语言,辨证掌握语言与真理的关系,特别要透过语言,直指人心。要以佛智慧为依据,而不是以一般的闻见之识为轨则,慧能把智慧理解为人生本有的般若智。要以真正反映佛教真理的经典为依据,而不以一些开示方便法门的经典...何种佛教修行、佛教智慧,都能成就佛国净土,直心是净土,深心是净土,菩提心是净土,六度是净土,三十七道品是净土,回向是净土,十善是净土。实现净土的逻辑层次是这样的:   菩萨随其直心,则能发行;随其发行...

    董群

    佛学论文|因明|五明

    http://www.fjdh.cn/wumin/2009/04/22000564976.html
  • 真禅法师佛学思想与实践的人间性特征

    10)、《上海玉佛寺丛书》27册,总计近50册。真禅法师以其精深博大的佛学理论建树和勤勉卓越的佛教社会实践,既为我们展示和传递了一代宗师的慈悲风范和超凡的智慧,也为我们印证和预示了中国当代佛教的基本旨趣...(对治嗔恚、使心安住)、精进度(对治懈怠,生长善法)、禅定度(对治乱意,使心安定)、智慧度(对治愚痴,开真实之智慧,即可把握生命之真谛)。这是大乘佛教六种成就佛道即从生死之此岸到达涅檠之彼岸的方法或...

    李利安

    佛学论文|因明|五明

    http://www.fjdh.cn/wumin/2009/04/22323165751.html
  • 佛教的超人间性与人间佛教

    菩萨某种修法的神化和遵循,对佛菩萨智慧的神化和向往,以及与佛菩萨神力沟通的希望。   以上第一个方面代表了佛教超人间力量信仰的理论,后三个方面则代表了佛教超人间力量信仰的实践。这几个方面形成一个完整...彼岸;可能是自己,也可能是被回向者的他人。可见,这种形态的佛教也具有浓厚的超人间性。至于最流行的第一种类型,即参禅悟理型的佛教,它以般若智慧为认识的方法,以宇宙实相为认识的对象,通过明心见性,达到此岸...

    李利安

    佛学论文|因明|五明

    http://www.fjdh.cn/wumin/2009/04/23011767435.html
  • 佛教“空”义的历史演变

    正果,而且要帮助他人觉悟成佛,普度众生。为此目的,大乘佛教还指出众生从生死轮回的此岸到达涅?寂静的彼岸必经的六种途径(“六度”):布施、持戒、忍辱、精进、禅定、智慧。与小乘佛教偏重解脱不同,它强调佛教最究竟的境界当以菩提为目标。与小乘佛教修持比较,相应地也更加重视布施和智慧。大乘佛教的“六度”实践,一方面要求更加关怀社会、关怀世间、关怀人生,一方面最终要求超越社会、超越世间、超越人生,解脱成佛。...

    方立天

    |佛学论文|因明|五明|

    http://www.fjdh.cn/wumin/2009/04/00011468630.html
  • 性具与性起——天台、华严二宗佛性思想比较研究

    三千”的学说。   所谓“一心三观”,其源出自《大智度论》和《中论》,倡之者北齐禅师慧文。   《摩诃般若经》一开头把佛教智慧分为三种:道种智,一切智,一切种智,...特点在其一反佛性至善的传统看法,而主张佛性具恶。文章在考察华严宗的佛性思想时指出,它继承了印度佛教的一些基本思想,又深受中国传统的“心性”学说影响,从而逐步走上注重心性的道路。...

    赖永海

    佛学论文|因明|五明

    http://www.fjdh.cn/wumin/2009/04/00015468675.html
  • 郑晓江:佛教之生死智慧与临终关怀

    在对临终者之“灵”与精神层面的关怀和照顾。对“灵”的关注也正是当代临终关怀与传统医学的重大区别所在,而正是在这一点上,佛教的生死智慧有了进入临终关怀事业的契机。实际上,佛教在当前临终关怀的事业中已有广泛的应用,成为了现代佛教界积极投入社会公益事业的主要领域之一,也是落实人间佛教理念的重要途径。本文将从临终关怀的兴起、发展和性质入手,对佛教生死智慧的基本理念及操作在临终关怀中的作用谈一点个人的管见。...

    郑晓江

    |世界佛教论坛论文|

    http://www.fjdh.cn/wumin/2009/04/16070373234.html